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改革 >> 卓越计划
厦门理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工作方案
文章来源: 时间:2013年03月05日 15:19

 

 

厦门理工学院是福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厦门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学科定位为: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现有集美、思明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36.4万平方米,现有专任教师81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3.5%、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80.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2.4亿元。学校每年派出一批师生到国外高校攻读博(硕)士、进修和交流;与台湾16所高校建立了实质性交流,开展“分段对接”、“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注重探索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围绕海西(厦门)的产业导向和产业价值实现,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科研导向、服务地方等方面,都与地方支柱产业亲密互动,着力建设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构建了对应地方产业链发展需要的六条专业链,即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数字创意、文化传播、城市建设与环境,紧贴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本科专业。毕业生以务实、创新、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被评为“2005--2006年度,2008--2009年度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学校生源质量高、数量充足,2010年文理科录取线均位居全省本二批次第二名。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有关精神,遵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强化我校“关产业痛痒、应产业所求、纳产业精华、为产业服务”的“亲产业”办学理念,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宗旨,以海西工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与先进企业开展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共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我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将遵循“解放思想、开放借力、校企共赢、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深化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基本思路
(一)学校工程教育概况

学校现有36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专业21个(占58.3%)。2004年以来,学校以开放办学和以学生受益为本的理念为引领,以海西工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实施有特色的专业教育,扎实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探索构建“平台+模块”的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互动融合的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务实精神好、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足的工程技术人才。

1.形成了与工业企业界共建多赢的合作理念及长效机制

每个专业都组建了有业界精英和外校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中层意识管理骨干来校兼课、讲座、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在业界委员的支持下,现已形成两种较为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是联合培养人才,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专业,分别与学校董事单位厦门ABB、台湾大华、厦门金龙等,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考核等方面,开展全程共同参与的深度合作;二是共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如松霖科技、厦工机械、立林科技、厦华、厦门建发等一批知名企业,在实践环境、工程项目和指导力量等方面,为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提供条件。GE、台达等公司还与学校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场所。

学校制定实施了《关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决定》、《专任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暂行规定》、《企业外聘教师制度》、《厦门理工学院服务海西行动计划》等,通过提升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升企业引进教师(含兼职)的教学能力,实现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工业企业界参与工程教育的良性循环。学校现有企业经历的教师占15%。业界精英和校外专家的深度参与,不仅使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及时反映学科进步与专业发展现状,更好地响应地方产业或行业发展态势,更主要的是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企业丰富的项目、工程技术师资和工程环境等,为大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条件。

2构建了“平台+模块”为结构特色的课程体系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平台、大专业平台(技术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三个不同层次构成,按一级学科门类搭建公共基础平台,按二级类学科搭建大专业平台,各专业按社会需求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相互联系、逐层递进。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电器及其控制”等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了“现代制造技术”、“机械装备设计”、 “光机电控制技术”和“自动化设备设计与维护”等专业课程模块。“平台”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口径宽、基础实,“模块”体现专业不同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满足个人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要求。

在平台课程内,按照课程难度,组建了多层次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供学生选择,实行因材施教。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各专业设置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外语训练、各类实验、各层次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并在实践学时上给予保证。目前,全校各工科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平均达到32.7%

3.高标准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近五年来,学校每年都投入3000多万元的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2004年至今,学校实验室面积从26178㎡增加到8万㎡,实验设备原值从2518万增加到约2.05亿元(生均约1.2万元)。目前,全校已建成19个规模化、集约化教学科研实验平台,其中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等荣获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荣誉称号;五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福建省高校现代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科技部创新工程师培训基地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服务平台、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分中心)学校注重对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对已有教学成果的整合、集成与应用,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工科专业构建了“四个强调”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即强调实验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强调基本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强调校内工程实践的设计性与创新性、强调校外实践的产学双向互动,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革基础实验教学,突出基本实验内容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学校不断增加体现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实验设备,如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除开展电工、电子类基础性实验外,还开设一系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可以进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电磁综合测量、传感器测量与控制等综合性实验,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学校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采取预约的办法,对学生实行时间的开放;教学计划外实验项目,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行实验内容和时间的开放。设立自选实验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学生也可通过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或参加各实验室设计类竞赛课题的方式进入实验室。机械创新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还实现了全天候的开放局面,寒暑假均有学生到相应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

2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突出校内工程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学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构建了三层次的工程训练体系:(1)工程技术认知训练——面向各类专业学生,贯彻大工程思想,开展工程技术认识实习,注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2)基本工程技能训练——基础支撑平台,体现工程实际真实场景,针对机类、近机类、电类、近电类和其他类不同学生类别,建立工程Ⅰ、Ⅱ、Ⅲ基本工程技能训练体系;(3)综合创新训练——面向学生第二课堂,代表先进机电工程技术,培养创新实践和综合能力。该中心实行全方位开放,满足理、工、文、管等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工程训练需要。

3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强调产学双向互动。学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了220多个实训实习基地,每个专业至少与五家大中型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如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ABB厦门有限公司、金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三安朗星电子公司、厦门软件园、台湾西基、大宇软件公司、厦门外轮代理公司、金蝶财务软件公司、新中大软件公司、厦门市建筑设计院等大中型企业等,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真实的锻炼环境。多年来,对教学计划内的校外实习与实践环节,学校始终坚持统一组织与安排,定期召开由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参加的实习协调会,落实、协调实习内容与时间;学生到现场后,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双向管理。按照建立产学双方共同参与、双向推动的工程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目标,改革探索了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新模式:一是推动建立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机制,二是学校适应企业发展特点,优化工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为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

4.课外科技活动强调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学校将第二课堂进行的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训练以及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等,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学校实施了大学生课外创新系列活动,包括开放性实验项目、工程实践训练计划、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特色学科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2007年以来,学校共投入近120万元资助了368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其中66个项目获得福建省教育厅专项资助。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结构设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10年有600多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获奖数目及等级逐年提高,其中,数学建模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结构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第二名)大学生课外创新系列活动,强化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成为学校“重实践、强能力”的一个显著特色。学校利用周末、假日和周三下午等课外时间,开设厦门明翰电气实验班、东林电子实验班、建霖工业实验班,与企业联合设计培养方案,联合选派师资队伍,联合参与培养过程,联合推动就业与创业,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高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5.工程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提升

学校通过承担各级教改项目,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中,注重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方法论,通过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2006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1500万元用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除承担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精品课程(25)、教学团队(1个)的研究与建设任务外,每年还评选约70个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其中相当部分课题以培养工科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从各方面对工程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及考试方法改革。2009年学校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奖2,其中“‘做中学’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一等奖,“基于系统工程理念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获得二等奖。

6.工程教育国际化持续推进

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赫尔大学、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菲律宾卡威迪国立大学和雷蒙马赛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国(境)外高校紧密合作,开展了多个工程类本科“2+2”合作项目。有国外留学工作经历的教师占10%,外籍、台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学校的国际化氛围日渐浓厚:长期聘请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三十名外教到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近5年还通过招收留学生、举办国际夏令营、语言文化游学等形式吸收欧美日韩等国家近200名学生来校交流学习;常年开展“校园国际文化系列讲座、外国文化周、外文演讲比赛、外文歌曲大赛、外国戏剧大赛等系列活动。

(二)试点工作思路

1.结合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遴选确定试点专业

主要根据海西(尤其是厦门特区)产业结构调整需求、专兼职师资构成特点、校企合作成效及专业办学特色等标准,从已有的校、省级工学类本科特色专业中,评选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试点。


试点专业名称

规模

负责人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主要合作企业

车辆工程

30

黄红武

1、国家级特色专业

2、省级精品课程:《汽车构造》、《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测试与信号处理》

3、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车辆工程实验中心(校级)

4、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省级5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厦门丰泰国际汽车公司、新福达汽车有限公司、东风(车桥厦门)公司、玉柴(厦门)分公司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0

易际明

1、省级特色专业

2、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

3、省级精品课程:《工程制图及CAD》、《机械CAD/CAM》、《材料成形技术基础》

4、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省级)

5、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省级6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三明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0

刘美俊

1、省级特色专业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

3、省级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控制技术综合应用》

4、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省级)

5、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省级6

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许继(厦门)智能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电开关有限公司、厦门明翰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兴厦控电气有限公司、厦门士林电机有限公司

电子信息工程

30

苏庆雄

1、校级特色专业

2、校级教学团队:基础电路教学团队

3、省级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4、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5、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省级4 

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联想移动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赛亿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厦门立林科技有限公司、厦门通士达有限公司、厦门尚为科技有限公司


2.试点专业工作要求

试点专业要深入合作企业调查研究,借鉴其它试点高校经验。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严密设计、实施改革方案,努力体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探索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政策、法规及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

其它工科专业可以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设计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并提交学校审批后进行试点。

3.计划实施阶段及目标

第一阶段(2010.6~2011.8)——全面准备阶段。通过选派工科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工程教育改革会议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研讨会,转变工程教育理念,领会“卓越计划”的内涵、实质,理解和掌握国家及行业培养标准,为设计和实施学校的“卓越计划”奠定认识和思想基础。学校在2010年底之前要研讨、部署试点工作,确定试点专业。试点专业在20115月之前完成试点准备工作(包括教师研讨、学生宣传、遴选合作企业、培养方案重构等)。

第二阶段(2011.9~2015年)——计划、实施、改进阶段。2011级试点专业开始执行经过校企合作委员会认定的新的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评价试点工作成效,不断总结提炼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经验和成果。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与推广试点经验。将试点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企业学习管理、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等方面形成的成功经验,推广、迁移到工程教育所有专业;将包含各环节的人才培养标准化体系的改革建设成果,有机辐射、迁移到非工程教育专业。

三、组织体系与职责

1.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处长、人事处处长、财务处长、学工处长、产学研推进办主任、相关教学院(系)院长(主任)、试点专业带头人以及合作培养企业领导等,负责提出实施“卓越计划”的原则意见,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审定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以及其它有关重大改革事项的决策与指导。

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策划、运行协调与评价。教务处要配合试点单位及时革新教学管理制度(计划、运行、条件建设、效果评价等)和教学运行的组织。人事处要主动争取政府人事部门的支持,对企业引进及兼职人员的职称评聘、经济待遇等方面,配合试点工作的需要革新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处要将试点专业的工作经费单列预算支出,并争取财政部门对参与企业的税收减免或顶岗补贴方面予以支持。

2.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委员会,由试点专业领域的常务校董任主任委员,成员包括部分行业企业领导、专家和学校职能部门及试点单位领导,主要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和评价、反馈“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工作及其成效。

3.各试点专业成立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试点专业院系领导、教授、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以及合作企业高管与高工,负责制订和组织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具体工作方案(培养目标研究、培养标准制定、组织模式构建和运行机制改革等)。指导委员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组织,应紧密团结、带领校内外有关人员和学生,关心、支持和参与改革试点工作。

4. 为科学构建适应工程教育改革需要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数理系、人文系、外语系、管科系、商学系等,要组织精干教师(尤其是有企业经历、工程教育背景的教师)主动配合试点专业教学改革,着力研究提高试点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策略。

以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要制订相关活动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会议,及时沟通信息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四、目标定位与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1.学校的工程教育主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掌握一定的管理与工程经济学知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本科工程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营销等)人才,毕业后能够胜任其中一种或多种角色。

2.各试点专业详细研读和准确理解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学校基本培养目标基础上,深入对应行业的典型企业调研,掌握技术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和合作企业一道,共同研制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规格与标准,具体安排学校培养计划和企业培养方案。

(二)基本学制

试点专业的基本学制为四年,分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学习阶段累计时间不少于一年。

(三)培养模式

1.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课程体系等特点以及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提供的条件,具体确定两个培养阶段的时间安排,如“3+1”、“2.5+0.5(企)+0.5+0.5(企)”、“2.5+0.50.25企)+0.50.25企)+0.5(企)”或其它形式。学校培养阶段的方案和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经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各试点专业要为每10个学生配备一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导师,指导、督促学生从大一开始规划和实施四年的学习生涯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对企业培养阶段总的要求是:真环境、真实践,高标准、严考核,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主要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2.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各试点专业要按照“大工程”教育观,面向工程实际,注重工程系统及其背景教育,提高学生工程素养,使之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多学科综合知识背景、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具体培育中,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通过实行四年全过程跟踪培养,制订个性化学习养成方案及建立个人发展档案,提升每个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及职业迁移能力。

(四)课程体系改革

各试点专业要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执(职)业工程师资格考试(或认证)的要求,与企业委员一起研讨、制订试点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校内学习阶段、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标准,并将培养标准细化为课程(或项目)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再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大纲和各教学环节。

为充分体现“工程”特色,改革课程体系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以“大工程”教育观为指导,整合、重组课程体系。着力改变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企业学习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

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写作、表达与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在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应拓宽学生在组织管理、工程经济学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面。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适当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建设,同时要特别强化面向行业发展需要和工程实际,设计和完善课程体系,编制课程标准和改革教学内容。

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学习,使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工程背景或企业的实际问题。通过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环境,重点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软硬环境建设和各专业的综合创新实验室建设,以及通过更高程度的实验室开放,保证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达到较高比例,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好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

3.明确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内容和标准。以学校现有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基础,校企“1+N”共建国家级、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项目,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知识能力大纲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设计企业培养环节的培养目标、标准、计划和教学内容,开展契合企业特征的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安排上,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可利用整个学期。各试点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可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毕业设计选题必须100%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由学生、校企老师共同确定。校外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要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在企业累计学习一年时间的质量。

4.充实和完善第二课堂计划。计划内的课程教学和企业培养环节,是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工程素养,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的根本途径。第二课堂的专题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相关技能及学科竞赛、开放性实验以及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和文体艺术活动等,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必须面向试点专业增加项目(或经费),并进行周密规划、精心引导和有效实施。学校导师要切实督导试点专业学生认真做好学习生涯规划,确保课余时间生活充实、积极上进。

(五)教学方法改革

要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试点专业课程的教师要着力推动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并面向工程实际构建以能力测试为主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五、校企合作培养

各试点专业选择的合作培养企业,在技术与管理上要代表相应行业的先进水平和发展方向,有满足试点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环境和师资条件,有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热度,是成功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

1.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组织和项目交流,来保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效果”等项目合作不流于形式。

2.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积极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进校(或在企业)主讲或合讲专业课程。经过4年试点,每一届学生至少有6门专业课由具备5年以上工程经历的教师主讲。校内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课堂教学与答疑等。校外教师由联合培养单位的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实习、企业项目课程教学、专题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与指导。

3.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由企业界全面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课程及其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反映相应产业最新科技和发展态势。

六、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联合培养单位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坚持过程监控与目标监控相结合、定期监控与随机监控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响应迅速的教学质量监测与控制系统,便于双方根据反馈信息及时优化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施方案。

1.继续完善校、系和专业三级组织管理体系。由校内教授、行业及合作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定“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发展规划及两阶段的培养方案,并对具体实施给予指导。专业工作小组由专业教授和合作企业专家组成,负责编审培养方案确定的各课程教学大纲,统筹校内教学团队和合作企业师资队伍建设,安排企业培养阶段的任务和计划等。

2.规范程序,严谨制订培养方案。①专业培养标准的确定。依据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特色,制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将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分解扩展成知识能力大纲,并据此对课程进行整合,落实具体教学环节,形成专业培养标准实现矩阵。②校内培养方案的确定。依据专业培养标准实现矩阵,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且课程安排实现有机衔接。③企业阶段培养方案。校企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标准、计划(课程及环节)、实施步骤、实施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有明确规定,且具有可操作性。①②项由学校批准,③项由学校和合作企业批准。

3.优化课程与实践环节的质量管理标准。健全与“卓越计划”校内培养阶段及企业培养阶段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及各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以追求卓越的理念,合理设定各类课程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达成度,并将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学生选拔与学籍管理

1.双向选择确定参加试点学生。各试点专业应从2011级学生中选拔组成试点班。学生遴选应遵循自愿选择、自主报名、院(系)组织考核的“双向选择”方式。教务处、宣传部、学工处及各试点院系,要精心组织对“卓越计划”的宣传。学生对“卓越计划”的背景了解越早,对“卓越计划”内涵、目标和要求理解越深,参与就会越积极、越主动,“卓越计划”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2.参加试点的学生应严格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培养方案学习并进行考核。在校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管理按照《厦门理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籍管理补充规定》执行。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还需服从企业管理规定并接受企业的评价和考核。

   3.建立试点学生的奖励与退出机制。制订《厦门理工学院“卓

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学生考核与奖励试行办法》,提高试点学生奖励标准和授奖面。学生在试点专业学习期间,出现学校认为不宜继续参加试点学习的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明不适合工程师培养的,学校应向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业指导,建议转入更适合其学业发展和个性特长发挥的专业学习。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自愿终止试点专业的学习。自愿终止后转入非试点专业或相近专业继续学习的学生,在试点专业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课程成绩和学分,参照校内转专业办法,根据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通过课程学分的认定、替代予以解决。

八、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试点专业教学一线教师的工程背景,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坚持专兼结合,坚持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与派遣教师到企业锻炼相结合,5年内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达到300人,保证各试点专业具备5年以上企业工程经历的专业任课教师,每届讲授6门以上的专业课程。

1.加强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建设适应工程教育改革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①探索改革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制度,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转向更加侧重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②制定鼓励政策,积极创造条件,选送专业教师不定期到企业工作1-2年时间,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③优先引进和聘任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④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台湾科技类本科高校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的教师来校兼课。遴选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兼职教师,根据工作内容与性质有不同要求: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一般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在相关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经验丰富且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应具有较为深厚宽广的工程实践背景,对工程实践具有全面、系统性的掌控能力,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级工程师或企业中高层领导。⑤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的聘任、考核及薪酬制度,由“试点办公室”提出,报校长办公会审批。

2.“卓越计划”核心教学团队建设与考核。根据教育部试点工作要求,学校教务处和试点教学院(系)要组织成立相关通识教育课程及试点专业核心教学团队。试点专业核心教学团队成员原则上由本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核心教学团队的工作职责、年度与聘期考核办法等要单独明确制定,并根据试点工作目标考核。在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核拨、发放时,学校将充分考虑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的投入,向参加试点的院(系)和教师给予倾斜;各教学院(系)要在业绩津贴、学期(聘期)绩效分配等方面向核心教学团队教师倾斜。全校相关教学单位要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投入,满足试点工作实施进度和质量的需要。

九、学校政策支持与保障

为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领导小组要在组织上、制度上、经费上做好保障工作的顶层设计,相关部门要分项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及改革方案,特别是在提升校内师资队伍工程素养、企业兼职教师聘任、教学管理机制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和机制环境。

1.经费保障。学校财务处、教务处和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要统筹有关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在外聘教师、教师工程素养提升、教改立项以及试点工作运行等方面设立相应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和人员培训与进修经费。根据各专业的试点计划,大幅度调增试点专业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经费的核拨标准。继续大力支持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创业大赛、开放性试验及学科竞赛等课余科技创新系列活动,每个学生至少主持或参与1项课余科技创新活动。

2制度保障。在已有的规章制度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特殊要求,加强学分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创新,如招生办法、学籍管理办法、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管理办法、企业导师聘任办法、企业培养过程质量管理办法、申请毕业答辩及学位授予细则等。学校各级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有关部门要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在学分制和校内外双导师制的框架下,认真修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更加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环境,逐步实现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进程的目标。

3. 以项目研究引导工程教育改革。学校将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立项工作中,对于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主题的项目,在立项、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促进“卓越计划”的稳定、有效、可持续性的开展。研究项目要充分结合试点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着重进行专题研究,掌握本科工程型人才培养与管理的规律,以利于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试点工作。

4.以国际化项目促进工程教育改革。支持试点专业根据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积极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原版教材、教学内容和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多形式、多途径延揽国际知名学者和海外留学人员,承担工程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5年选送50名骨干教师到海外进修、访学和合作研究,派遣500人次赴国(境)外交流学习。通过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与国际化程度高的企业合作及模块化的教学安排,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国际化。学校教务处和国际教育学院要努力推进我校与20所国外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与国际交流,扩大学生到跨国公司、海外企业等实习的规模,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5.充分发挥学校校董会、校友会以及产学研合作推进办公室等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明确校企合作工作中的管理层次和职权;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和配合教学院(系)进一步开拓校企合作空间。

十、联系人

厦门理工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联系人:

周水庭(教务处长),电话:0592-629199913400783492,传真:0592-6291186,电子邮箱:zhoushuiting@xmut.edu.cn

陈克忠(教务处副处长),电话:0592-629199713559251515,电子邮箱:chenkezhong@xmut.edu.cn

          

 

    

 

 O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Copyright 2006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bet365365官网版权所有 Email:jwc@xm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