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本科教学工程 >> 教学团队
计算机系-教学团队简介-软件工程-吴克寿
文章来源: 时间:2012年03月06日 02:04

 

 

软件工程教学团队简介

1、团队概况

“软件工程”教学团队2009年校级立项培育,2010年正式成为校级教学团队,由陈旭辉、吴克寿、朱顺痣、黄志强、林开标、翁伟、李远敏、谢荣生、吴芸、肖蕾、钟瑛、姜春艳、崔建峰,孟昭睿、王琰、柳玲、谢彦麒等十七位老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另外常年聘请6-8名企业专家和国外学者参与团队建设。

团队主要承担厦门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包含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以及金融服务工程三个个专业方向)、以及全校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包含四个课程群:程序设计课程群、软件工程课程群、数据库课程群以及软件服务外包课程群(包括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嵌入式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服务外包概论、ERP沙盘、商务智能等核心专业课)。

秉持“和谐、严谨、务实、创新”的理念,与国(境)内外高校、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倾力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紧贴行业需求、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软件工程高级人才。经过6年的发展,团队梯队建设卓有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广泛好评。有三位教师获得“厦门理工学院教学名师”、“厦门市优秀教师”和“厦门市优秀教学工作者”称号,主持省级“做中学”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本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主编参编的教材达十余部,主持各类教改项目达到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基金项目2项,省青年基金项目1项,其余各类项目近50项,近3年科研经费400多万元,带领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近30项。目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拥有福建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建筑智能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市软件体系结构重点实验室、厦门理工学院应用软件研究所、厦门理工学院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研究所平台。

2、团队负责人

吴克寿博士,男,厦门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院长、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校级教学名师,福建省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湖南大学、福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学术兼职包括福建省建筑智能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理工学院应用软件研究所负责人;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服务贸易专家委员会专家,福建省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专家、全国软件服务外包高峰论坛常务理事、全国软件服务外包教材编写组副主编,厦门市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厦门市云计算专家、厦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多年来先后讲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等相关课程,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研发经验。目前负责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设计方法学、嵌入式系统安全及云计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自科基金1项,其余项目近2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0余篇,SCI/EI/ISTP检索11篇,出版教材1部,拥有软件著作权3项。目前为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的整体规划与推进,同时为软件服务工程专业方向负责人。

3、团队成员

陈旭辉博士,男,教授,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曾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目,兰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国际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其他省部级项目8项目,参与了十余项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网络、脑仿真。目前为团队核心成员,教学方面主要负责教学教研实施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朱顺痣教授,厦门理工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余项目10余项,厦门市软件体系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理工学院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研究所主任,研究领域为软件设计工程、数据挖掘,曾在软件工程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按照软件企业先进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模式,引入“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学生的一致认同。目前为团队核心成员,教学方面主要负责校企合作拓展,同时为商务智能方向负责人。

黄志强教授,厦门理工学院闽台金融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学,金融服务工程方向负责人。

谢荣生博士,副教授,嵌入式软件设计专家,主持省级课题数项,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多次获二等奖;目前为软件工程方向负责人。

翁伟,讲师,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厦门市优秀教师,在软件项目开发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Net系列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发表教改论文多篇。

李远敏副教授,长期担任教研室主任,积极探讨应用软件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主编教材5部。孙金华,高级工程师,拥有软件开发企业一线4年工作经历,主要从事Web软件开发,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崔建峰博士,韩国国立釜山大学软件理论方向博士学位,参与了多项国际项目的开发。吴芸博士在高级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方面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王琰博士在数据挖掘、商务智能领域有很深的学术造诣;林开标老师在曾经在俄罗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古巴等国家进行IT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工作,经验丰富,英语非常流利;谢彦麒、姜春艳、肖蕾、柳玲、钟瑛和唐朝辉等老师都是年轻的老师,从事多年的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在学生竞赛、对外交流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成绩,曾在湖南大学软件学院进行过相关课程的培训,积极实践案例教学的方法,提倡“做中学”的理念。曾派老师在印度接受INFOSYS公司培训。 “软件工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在于实践“在软件项目中学习”的先进教学理念,使学生一边在参与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同时学习和巩固软件工程的专业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

4、团队特色

1)以产业需求引领团队,确立“软件工程+X领域方向”的学科拓展模式

本团队顺应软件工程学科发展趋势和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自从2007年以来,教育部、商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文倡导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人才,福建省和厦门市相继出台鼓励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措施,结合海西经济、科技发展规划和闽台产业、教育合作优势条件,紧抓“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培养定位,提出了“软件工程+X领域方向”的学科拓展模式。自从2002年培养软件工程方向学生以来,我们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走了一条“视窗应用方向→软件工程→软件服务工程、商业智能、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学科拓展路子,与时俱进,定位准确,特色越来越显现,确保了团队的持续发展。数年来的积极开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在教学和科研平台方面有扎实的积淀,团队在全国软件服务外包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先后得到了教育部、商务部和行业协会的认可,江苏、浙江、北京等服务外包发达区域的近10家服务外包学院先后到我校调研交流。

2)以特色专业促进团队,构建“专业素质+职业素养+沟通能力+行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本教学团队一向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采取“专业素质+职业素养+沟通能力(包括外语说写、语言表达及沟通)+行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带动实践、做与学结合, 采用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研讨教学的教学模式,开设与服务外包密切相关的IT英语、职业素养、沟通技巧、礼仪培训等特色拓展课程。通过校企联合进行订单式培养人才和“3+1”分段对接式闽台合作培养人才等方式,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办学特色

目前主要采用“3+1”的培养模式,利用三年的时间以学校主导进行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教学,同时利用假期进行企业认知、职业素养、礼仪沟通方面的认知和培训;最后一年时间进行集中实训,与企业充分合作,实行按需定制培养。该过程中,同时辅之以暑期实践的办法达到扩展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工作,提前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化过程和专业技术的系统化过程,为后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实战训练做好准备。“3+1”的培养模式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和闽台合作分段对接办学等方式实现。图2为我们的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按照软件企业先进的项目管理和开发模式,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教育经验,紧密依托在厦信息企业,创新实施了“学校(理论)—企业(实践)—学校(理论)—企业(实践)”即“双循环—学工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做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整合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分析、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等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内容,同时开设“软件项目实训”等大型的独立实践环节,以实际需求的项目为课题,从需求分析和设计部分入手,严格管理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通过“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软件工程”的含义。经过二年多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模拟法庭》、《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系统》、《毕业设计协同管理系统》等实际项目的开发文档,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素材。

3)以科学研究提升团队,构建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的机制

软件工程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为了提升团队整体研发水平,有利于成员的个人发展,我们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学科中选定“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作为前沿研究方向,以电子商务、ERP、商务智能应用等作为横向研究重点,带领学生团队实现科研项目的实验验证、系统开发等部分。实践表明,通过这种将科研项目分解为学生项目,教师做为导师的制度对学生的个人成长非常有利,学生不但重视了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核心的课程学习,也掌握了编程技能和流行开发平台技术,个人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2007年到2011年,学生的考研率、录取率逐年提高。此外,积极将科研项目转换为教育资源,特别是在创新性实验和综合实训项目上更是如此,基本每年我们都有近10项的创新性实验课题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此外,在教师的横向课题上产生了《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模拟法庭》、《无线辅助教学系统》等文档资料基本完整的项目资料,能够应用于《软件工程》、《软件测试》、《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和《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之中。科研促教助学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知道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例如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向,每年均有国家级的学生竞赛成果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

4)以产业标准检验团队,引进第三方人才培养评测机制

与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NISO)紧密合作,共同成立“NISO厦门示范与推广中心”,引进其软件人才测评系统,对学生每年进行人才培养质量测评,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目前已经对所有的本专业学生进行了人才培养测评,并针对测评结果改进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该举措获得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认可,高教司理工处的领导计划下学期初来我系实地检验。

Copyright 2006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bet365365官网版权所有 Email:jwc@xmut.edu.cn